15首小年古诗词:品味诗词中的年味,迎祥纳福过个好年
人们常说: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又回家。故乡这个字眼,你喜欢也好,讨厌也罢,这一片拥有着你成长全部记忆的土地,总能让你生出落叶归根的安定感。
进入腊月之后,春节就在人们的期盼中越来越近了。春节前最重要的节日就是小年,人们对于小年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所以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小年都有不一样的庆祝方式,今天我们就在诗词里了解古人是如何过小年的。
《使东川·汉江上笛》唐:元稹小年为写游梁赋,最说汉江闻笛愁。今夜听时在何处,月明西县驿南楼。每一个离家的人,心里都有一首属于自己的诗。
《小年四首》二三鞭炮入窗来,讶觉新春序幕开径向镜中辞旧我,一弹衣袖不徘徊有梦飘摇东海东,年年照见小梅红忆来相报能何事,君自无心我自穷自寻白酒佐清茶,却道人生有路斜我有诗思三百万,倩谁遗我一枝花?今有佳时不可殆,满城灯火花如海,
纵然人世有苍桑,于阑珊处得自在。
小年把酒品茶,感叹人生纵放诗情。纵然沧桑,也不能错过小年佳节的风光。
《纵笔-其三》宋-苏轼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宋代的文人,我还是很欣赏苏轼的,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大家可以从诗词里看到:同样是写岁末生活的窘迫,苏轼这首诗就乐观了很多虽然眼下困苦,但明天邻家小年祭灶的鸡酒,一定会拿来与我同食的!。
《祭灶诗》宋-吕蒙正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如今的孩子应该都不知道小年的意义了,儿时过小年是必须要燃放鞭炮的,而且也很有仪式感作为一个文人,小年祭灶只能用清汤寡水以及写诗的方式。
作者借写祭灶抒发了心中愤懑不平之意
《冬日读白集爱其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之句作》宋-陆游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分胙虽薄少,要是邻里情众起寿主人,一觥潋灩倾气衰易成醉,睡觉窗已明“祭灶”之所以能成为民俗源远流长,是因为这个传统是基于华夏民族的精神,才得以被人们所接受,中国人“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在这些民俗中得到了传播与展现。
这些民间传说都指向了一个人类的终极需求,那就是火与食物。火是人类煮熟的食物的来源,食物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这都是需要精心守护的东西。
《祭灶词》宋-范成大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小年祭灶是祖国大江南北共同的风俗习惯从诗词里可以看出南北方过小年的时间日期是不一样的,在这一天人们都会在灶台供奉灶王爷或灶王奶奶。
这首诗就详细地描写了祭灶神的食物的丰富以及“男儿酌献女儿避”等民间传统
《过小年》簿雾轻笼林如黛,一路笑声落老庄家犬撒欢只吠客,乡亲屠宰不谋商开桌小菜邀山鬼,摆酒大杯会灶王归去不知临日暮,腾云驾雾愈张狂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供品除糖瓜之类外,也有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条。
《岁晚书事》宋·刘克庄门冷如冰尽不妨,由来富贵属苍苍。谁能却学痴儿女,深夜潜烧祭灶香。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吃灶糖》清-佚名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命小儿尝。
《送灶》清-谢学墉忽闻爆竹乱书声,香黍盛盘酒正盈。莫向玉皇言善恶,劝君多食胶牙糖。
《送灶》清-查元鼎酬君海外佑行厨,持惯长斋合笑吾晨夕餐从辛苦得,盆瓶礼不古今殊鞠躬此日朝天阙,屈指明年返帝都但祝东南兵燹静,安排茶灶泛西湖这首诗前三联写得十分工整用食物祭灶神,送他今日上天去朝见玉帝最后一联是全诗亮点所在,希望灶神明年回来的时候,战争就已经停止了,这样就可以在西湖上迎接灶神了。
《庚子送灶即事》近代:鲁迅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请灶君吃了胶牙糖,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杀黄羊祭灶的风俗自汉代流传下来”瓣香”是佛教用语,即一炷香用点燃的一炷香表达心中的虔诚。
而这一炷香也需要典当衣物才可以获得这首诗写出了贫苦人家过小年时家中贫困带来的窘迫
即将迎来牛年的小年,愿每一个在外漂泊想家的人,早点归家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