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详释52公孙丑下7古者棺椁无度(西瓜视频同步)

4.7古者棺椁无度4.7[原文]孟子自齐葬于鲁①反于齐,止于嬴②充虞请曰③:“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④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⑤”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⑥。

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⑦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⑧!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⑨!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⑩” 4.7[通释]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安葬母亲,返回到齐国,途中停留在嬴地。

学生充虞请教说:“前些日子承蒙老师您不嫌弃我,让我操办做棺椁的事庄重的时刻,我不敢冒失地发问;现在希望私下向您讨教:棺木似乎很华美啊!”孟子回答说:“上古对于棺木没有尺寸规定,中古规定棺木厚七寸,椁木与棺木的厚度相称——从天子到普通百姓。

不是只为了看着美好,制作棺椁安葬是从内心尽孝不被礼制的规定允许不能够制作称心如意的棺椁,没有财力不能够制作称心如意的棺椁;礼制规定允许又有财力,古人都按这个原则去做,我为什么单单不这样呢!况且用棺椁庇护托付的目的是为了不让泥土沾上人的肌体,对人心难道不是慰藉吗!我听到过这样的话:君子不因为顾及天下使自己亲人的安葬俭朴。

”4.7[注释]①孟子自齐葬于鲁: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安葬母亲这应该是孟子担任齐卿之后的事情母亲随孟子在齐国,母故,孟子护母亲遗体回鲁安葬②反于齐,止于嬴:返回到齐国,途中停留在嬴地返于齐,指安葬事务完毕后孟子返还齐国做官。

反,同“返”止,途中停留嬴,音Yíng,齐邑③充虞请曰:充虞请教说充虞,孟子的学生请,请教④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前些日子承蒙老师您不嫌弃我,让我操办做棺椁的事不知虞之不肖,不知道我能力差,这是客气表达,意思是承蒙您高看我,承蒙您没嫌弃我。

之,放在“虞”与“不肖”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敦,操持办理匠事,工匠制作棺椁的事⑤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庄重的时刻,我不敢冒失地发问;现在希望私下向您讨教:棺木似乎很华美啊。

严,庄重恭敬严肃的时刻、场合、态度或事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之所严事愿,希望若以,似乎窃,私下,小范围的偏得美然,华美的样子⑥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上古对于棺木没有尺寸规定,中古规定棺木厚七寸,椁木与棺木的厚度相称——从天子到普通百姓。

第一个“古”指上古椁,外棺无度,没有限度,没有规格要求称,与……相称之,指棺破折号相当于“都是这个标准”⑦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是只为了看着美好,制作棺椁安葬是从内心尽孝这是两个判断句直,只观,看着。

然,这,指制作棺椁后,表示完成式⑧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不被礼制规定允许不能够制作称心如意的棺椁,没有财力不能够制作称心如意的棺椁;被礼制规定允许又有财力,古人都按这个原则去做,我为什么单单不这样呢。

不得,不能办到,不被允许不可以,不能够为悦,算称心意,算称心如意为有财,又有财力,还有财力第三个“为”,音wèi,副词,又,还,也用,按……去做⑨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况且庇护托付的目的是为了不让泥土沾上人的肌体,对人心难道不是慰藉吗。

比化,庇托比,同“庇”,庇护,用棺椁庇护化,“托”字之误,托付,寄托,托付给山阿陶潜:托体同山阿者,……的目的亲,贴近,沾上肤,肌体于,对,对于独,单单恔,音xiào,使……痛快,慰藉⑩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我听说这样的话:君子不因为顾及天下使自己亲人的安葬俭朴。

以天下,因顾及天下的缘故天下,作动词,顾及天下俭,使动用法,使……安葬俭朴其,自己的4.7[解读与点评]从“孟子自齐葬于鲁”这句话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是,一是孟子从齐国护送母亲回老家安葬,而不是“孟子从齐国到鲁国葬母”;二是表明孟子在齐国期间母亲是跟着孟子的。

为什么能形成这个判断?因为孟子除了游走于列国之间,经常的居住地是邹国而不是鲁国,孟子不会让母亲一人居住在鲁国而且我们还感觉孟子的母亲是个高寿之人当然,“葬于鲁”还表明孟子的祖籍是鲁国,其父就安葬于鲁国从充虞“前日……今愿……”之问中,我们感觉到,孟子安葬了母亲就又回到齐国来了。

许多人考据孟子生平时都认为孟子在母亲去世时护灵回老家鲁国,并为母亲守孝二十五个月可从原文读出来的“反于齐,止于嬴”的时间似乎不像二十五个月之久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

”这个“前日”以及充虞的话表达的意思似乎告诉我们,孟子安葬母亲不久又返回齐国因为如果有孟子守丧二十五个月,在二十五个月中,充虞有的是机会向孟子发问,何以推迟到守丧二十五月返齐的路上才发问?可不可以这样考虑,孟子的母亲去世时孟子至少已经六十多岁了,礼法是不是有“规定”六十多岁的老人可以不用为父母守丧三年?

从“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这个回答中我们可以捕捉到的信息是,孟子所说的“中古”之时,对棺木的厚度已经有了尺寸规定,而且“自天子达于庶人”一律如此当然,到孔子孟子之时关于棺木的规格要求已经有了,而且还细化了。

从“且比化(庇托)者无使土亲肤”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是,用棺木的目的是庇护死者,不让泥土沾上人的肌体可以这样说,作为孔子儒家思想继承者的孟子为其母厚葬,当时已遭人诟病,由于有了《孟子》的文字记载,既为后世儒者效法,也为今人批判儒家主张厚葬找到了口实。

孟子从理论上开了厚葬之先河对“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的句读,难在对“严”字的解释上是选择“使虞敦匠事”通顺还是选择“使虞敦匠事严”通顺?显然是选择前者通顺“虞不敢请”主谓语齐全没问题了学者对怎么处理这个“严”字犯了难,有人将“严”解释成“急”,急与不敢请有什么关系?其实,“严”就是庄严、严肃、严重之严及其引申。

后来人们也将“严”多用于父亲,用于母亲的是“慈”其实,最初是没有这个分工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孔子之所严事”句,称孔子像恭敬尊长、老师一样对待一群人,“严”字用在了群体上可见“严”指的是庄重恭敬严肃的时刻、场合、态度或事情。

在学生眼里,孟子为母亲办理丧事正是一件很庄严的事情弟子确实不该在这样庄严的时刻、场合提出可能给人带来不良影响的问题,所以“虞不敢请”还有“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中的“比化”两个字难处理反复揣摩这句话,“比”即“庇”的古字,比同庇。

“化”字在此可谓不伦不类,会不会有笔误的可能?完全可能:刻写在竹简上,“化”很像“托”,刻得稍微轻一点,就更像了《孟子》54次出现了“悦”字,此“悦”是“说”的今字本章的“悦”字解释成“称心意”《孟子》中表示“悦”义的“说”两见,表明此时“悦”已和“说”通用了。

版权声明:
作者:baike
链接:http://www.shmzbjfw.com/wh/47.html
来源:生活百科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