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七篇解读|公孙丑篇(47)

【原文】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

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孟子·公孙丑下》本章又记载了孟子的重要活动他从齐国归葬母亲于鲁国,然后又返回齐国,在嬴这个地方停下来。

在周游列国中,孟子去过齐国几次?学术界有争议,较多人采用两次游齐说我认为孟子三次去齐国,本章就是重要文献依据之一这章的内容说明他曾经带着他母亲在齐国长住,然后为了归葬母亲,回到鲁国,归葬母亲之后又回到了齐国,这就是接连两次了。

钱穆先生也曾在《先秦诸子系年》中详细考证,孟子在齐威王时期游齐,应该是可信的所以,孟子至少三次游齐之说,应是可信的充虞,是孟子的弟子,曾经专管监督为孟母制作棺材之事充虞请问说,“前日不知虞之不肖”,前段时间,您不知道我这个人是无德无才的。

不肖,客套的自谦话,没有德才“使虞敦匠事”,让我来监督制作棺材的事敦,敦促、监督匠,作动词,制 棺材“严,虞不敢请”,那段时间太忙碌了,我不敢去请教您 严,急的意思,这里指很忙碌“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 木,指棺木;若,似乎;以美,太美现在我想私下谈点个人的看法:棺木似乎太漂亮了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棺椁,古代棺材为双层,内称棺,外称椁孟子说:在古代的时候,棺材是没有厚薄尺寸规定的。

中古,周公制礼之后棺是七寸,椁也有相应的厚度尺寸,从天子一直到普通老百姓的葬亲,都是为了能坚固久远,并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好看这样做,是为了尽到对逝去父母的孝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为悦,指合意称心。

不合乎这个规定,那你就不能称心如意;没有财力,也不能称心如意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你有钱,但做得不合乎规定,你不能说是称心合意的;一是你没有财力,无法做到那个规定尺寸,那你也不能说是称心合意的“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 既合乎法度的要求,又有财力能达到这个要求,古代的人都能这样做,那为何独我不能这样做呢?“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佼乎?”比,为;化者,指死去的人;佼,快意。

况且,作为孝子,为了不让死去的人直接接触泥土,这样做好棺材埋葬之后,心里不就感到称心如意而无遗恨了吗? “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我听说过,天下所有有道德的君子,是绝不会在父母身上吝啬节俭的儒家以孝为至德要道,《论语》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师承曾子,《孝经》中也有孝,德之本也。

”强调在父母生前,要尽心去孝敬、赡养父母;父母死后,要让他们很体面、很隆重地离开这个世界所以这里的“俭其亲”是特指,就是说你不能为了省钱,就草草了事地埋葬自己的亲人这一章,在内容上也有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点,本章也是记录了孟子在齐国重要历史活动的一章说明孟子是久居齐国,而且是奉母同住从“自齐葬于鲁”一句, 可以知道孟子这样一种情况而且知道母亲去世以后,他是奉母归葬于鲁,葬母结束以后又返回了齐国所以,这一章不算长,但是很重要,向我们透露了孟子在齐国非常重要的活动,而且是孟子之母葬于鲁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第二点,阐述了孟子“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的孝道观所以朱熹曾经说:“送终之礼,所当得为而不自尽,是为天下爱惜此物,而薄于吾亲也”意思就是说,送终之礼,应该尽孝道,不尽力去做的人,就是吝惜金钱,而对亲人太刻薄。

他是这样来评价、赞同孟子的孟子是既合乎法度,又厚待其母,隆重地遵守规则在儒家看来,孟子是榜样

版权声明:
作者:baike
链接:http://www.shmzbjfw.com/wh/51.html
来源:生活百科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