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日:馀食赘行甲,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注释]企者不立:企,拾起脚后跟,踮起脚踮起脚(想站得高点),反而站不稳这一章再次表现了老子崇尚自然、无为,反对急功近利、躁进自炫的反自然行为的思想。
跨者不行:跨,跃、越的意思跨步行进的人,反而走不快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四句的意思在二十二章已阐明,是老子以退为进的辩证思想的具体化馀食赘行:剩饭、赘瘤行,即形,赘是指长出、凸现在外的东西,故称赘形。
有道者不处:有“道”的人是不这样做的处,处世行事[译文]踮起脚想站得高一点,反而站不稳;急切地大跨步前行,反而走不快;自我显示,反而不能扬名;自以为是,反而不能彰显;自我夸耀,反而不会被认为有功劳;自高自大,反而不能持久。
以“道”的观点来衡量,(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可以说都是剩饭赘瘤,惹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是不这样做的(评论]这一章阐述了老子的辩证观点是老子思想的精华部分本章与第二十二章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正反对照,互相补充,共同阐述对客观物体、对社会人事的辩证观点,老子认为事物不能过分,过分了都要向相反方向转化。
因此强调不能“自是、自见、自伐、自矜”,要做到“不争和退让”,主导思想是以退为进,以“无为”达到“无不为”就本章的现实意义来讲,它告诉人们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在时机没有成熟的时候,要选择低调处理锋芒毕露的人在东方社会里很难生存,因为在倡导整体和谐的社会里,“ 大巧若拙,大辨若讷”才是上善。
但有许多年轻人,带着满脑子理想步人社会,他们敢想敢干,口无遮拦,行无顾忌,结果是到处碰壁所以,老子告诫我们,一个人还是要节制,即不可以处处占上风,而应该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